一、研究背景
近年来,GLP-1受体激动剂(GLP-1 Ragonists)如司美格鲁肽,因其显著的抑食与减重效果,被誉为“减肥神药”。它们通过降低食欲、延缓胃排空、改善血糖,实现部分患者超过20%的体重下降。但临床上仍存在个体差异大、减重平台期明显、停药反弹等问题,提示单一靶点药物难以完全解决肥胖管理。
另一种肠促胰素——GIP(葡萄糖依赖性胰岛素分泌多肽),也在近年成为代谢研究的焦点。GIP受体(GIPR)激活不仅能改善糖代谢,还被发现对脂质代谢、食欲控制等环节具有潜在作用。基于此,科学家开发了GLP-1R/GIPR双重受体激动剂,其中代表药物就是替尔泊肽(Tirzepatide)。多项临床试验表明,替尔泊肽的减重和控糖效果显著优于GLP-1单靶点药物,被誉为“升级版减肥药”,并已在多个国家上市。
然而,双靶点药物为何更强?科学界尚未找到明确答案。已有研究提示,GIPR能增强GLP-1R的减重效应,但其作用细胞和信号机制并不清楚。2025年8月13日,剑桥大学医学院附属阿登布鲁克医院及礼来公司的研究人员在Cell子刊Cell Metabolism上发表了题为:Glucose-dependent insulinotropic polypeptide receptor signaling in oligodendrocytes increases the weight-loss action of GLP-1R agonism的研究论文。本文正是从大脑少突胶质细胞切入,揭示了这一关键谜团。
二、研究亮点
1、GIPR在少突胶质细胞(Oligodendrocytes,OLs)中调控正中隆起(ME,丘脑下部的中枢神经团)的胶质生成(oligodendrogenesis)
本研究通过单细胞转录组和免疫组化分析,明确了GIPR在下丘脑正中隆起区域少突胶质细胞中的高表达。进一步的动物实验发现,激活GIPR信号能够促进少突胶质细胞的新生和分化,改善肥胖状态下胶质细胞数量减少的现象。这一发现提示,少突胶质细胞并不仅仅是神经传导的支持细胞,而是在能量代谢和体重调控中发挥主动作用。
图:少突胶质细胞是GIPR在正中隆起区域的主要宿主细胞(Sox10:少突胶质细胞谱系;Pdgfra(Ra):少突胶质前体细胞;Plp1:标记成熟少突胶质细胞(OLs))
图:在高脂饮食条件下,野生型小鼠(OLGIPR+/+)的正中隆起中,少突胶质细胞谱系(包括少突胶质前体细胞OPCs和成熟OLs)的生成活跃,而在缺失少突胶质细胞GIPR的小鼠(OLGIPR−/−)中,OPCs的数量明显减少,髓鞘相关蛋白MBP的表达也下降,这说明少突胶质细胞中的GIPR信号对正中隆起的胶质生成具有关键调控作用,尤其在高脂饮食诱导的代谢应激环境下。
2、少突胶质细胞中的GIPR是GLP-1R/GIPR双重激动剂发挥完全减重效应所必需的
在小鼠模型中,研究团队采用条件性基因敲除策略,特异性去除少突胶质细胞中的GIPR。结果显示,缺失这一受体的小鼠在接受GLP-1R/GIPR双重激动剂治疗时,其体重下降幅度显著低于对照组。这表明,少突胶质细胞中的GIPR信号通路是双重受体激动剂(如替尔泊肽)实现最优减重效果的重要环节,而不仅仅是一个辅助因子。
图:在高脂饮食下,缺失少突胶质细胞GIPR的小鼠(OLGIPR−/−)体重增加更快,体脂比例更高,其能量消耗显著下降(A-D);食物摄入量在两组间差异不显著,说明体重增加的主要原因是能量消耗不足,而非进食过量(E);OLGIPR−/−小鼠在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中表现为血糖曲线升高,在胰岛素耐量试验中对胰岛素反应减弱,提示胰岛素敏感性降低(F-G);OLGIPR−/−小鼠的棕色脂肪组织(iBAT)中脂肪细胞肥大(cellularity异常),进一步佐证其能量代谢受损(H)。
3、GIP信号增强GLP-1R激动剂进入大脑的能力,作用于正中隆起血管加压素神经元轴突
研究通过光片显微成像(light-sheet microscopy)和示踪实验发现,GIP激活少突胶质细胞后可上调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EGF-A)的分泌,从而增加正中隆起局部血管的通透性。结果是更多GLP-1R激动剂能够穿越血脑屏障,进入正中隆起,并作用于该区域的血管加压素神经元的轴突。由此,GIPR信号不仅直接参与代谢调控,还通过改变药物可达性来间接放大GLP-1R药物的效果。
图:光学成像结果表明,经过GIPR激动剂预处理后,外周注射的GLP-1R激动剂(IR800-Ex4)在下丘脑内侧(MBH),尤其是正中隆起(ME)区域的荧光信号明显增强,提示其更容易跨越血脑屏障进入大脑(A);FISH和免疫染色结果显示,GIPR激活上调了Vegfa基因和VEGF蛋白的表达,并增强了血管标记物(CD31、MECA32)的信号。这说明GIPR–OLs信号通过增加VEGF分泌,改善了ME区域血管的通透性(C-H);在OLGIPR−/−小鼠中,这种药物进入大脑的增强效应消失,说明OLs中的GIPR是VEGF释放和药物通路开启的关键(I-K)。
4、室旁核(PVH)的血管加压素神经元是GLP-1R药物诱导减重的必要执行环节
为了确定下游作用靶点,研究人员利用化学遗传学抑制室旁核血管加压素神经元的活性。结果显示,在这些神经元功能受阻的情况下,GLP-1R激动剂的减重效果几乎完全消失。这一证据强有力地表明,PVH血管加压素神经元是GLP-1R药物减重效应的关键神经元群体,构成了GIPR–OLs–ME通路与体重控制之间的终点连接。
图:外周注射的GLP-1R激动剂可以进入下丘脑,并在正中隆起(ME)与有髓鞘轴突段接触(A-D);GLP-1R激动剂与PVH AVP神经元轴突发生直接接触(E-G);体重下降实验曲线显示GLP-1RA(Lira)处理组在正常AVP神经元情况下体重下降显著,而抑制AVP神经元后减重效应消失,累计食物摄入曲线同样显示AVP神经元抑制后,Lira的抑食效应大幅减弱,这说明PVH AVP神经元是GLP-1R药物减重效应的关键执行环节(H-I)。
三、研究意义
本文的研究首次揭示,少突胶质细胞中的GIPR信号在减肥药作用中发挥关键作用。通过上调VEGF,GIPR打开了正中隆起(ME)的“血管通路”,使外周注射的GLP-1R激动剂更容易进入大脑。进一步研究发现,室旁核(PVH)的AVP神经元是药物减重效应的终端执行环节。GLP-1R激动剂只有在成功激活这些神经元后,才能驱动能量平衡和体重下降。
该研究构建了一个完整的作用链条:
GIPR在少突胶质细胞中激活 → 促进ME胶质生成并增加血管通透性 → GLP-1R药物更易进入ME区域 → 作用于PVH血管加压素神经元 → 产生减重效果。
这一新机制不仅解释了为何GLP-1R/GIPR双重激动剂(如替尔泊肽)优于单药,也拓展了我们对胶质细胞在代谢调控中的作用的理解,为未来开发更高效的代谢性疾病治疗策略提供了新思路。
参考文献:
Hansford R, Buller S, Tsang AH, et al. Glucose-dependent insulinotropic polypeptide receptor signaling in oligodendrocytes increases the weight-loss action of GLP-1R agonism. Cell Metab. Published online August 8, 2025. doi:10.1016/j.cmet.2025.07.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