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lease Date:2025-07-30

IPSC和实体瘤类器官在来源、功能、应用场景及技术复杂性方面存在显著差异。IPSC源自体细胞的重编程,具备多向分化潜能;而实体瘤类器官则来源于患者肿瘤组织,保留了原肿瘤的特性。在应用方面,IPSC主要用于疾病建模和药物筛选,而类器官更侧重于个体化治疗研究。技术层面上,IPSC的重编程过程较为复杂,类器官的培养则需要模拟体内的微环境。尽管两者各有优势,但联合应用能够提升疾病研究的深度与广度,优化药物筛选流程,加速个体化治疗方案的开发,从而为精准医疗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1. 核心定义与来源

IPSC

全称: 诱导多能干细胞

定义:通过人工重编程技术(通常是向体细胞导入几个关键转录因子)已分化的体细胞(如皮肤细胞、血细胞)逆转回类似于胚胎干细胞状态的多能干细胞。

来源:健康或患病的体细胞(非肿瘤细胞)。这些细胞经过“擦除”原有分化记忆的过程,获得了几乎无限的自我更新能力,并具备分化成体内几乎所有类型细胞的潜力(多能性)。

实体瘤类器官:

定义:实体瘤类器官是通过利用源自患者的实体瘤组织(包括手术切除或活检样本)中的肿瘤细胞(涵盖肿瘤干细胞和/或肿瘤祖细胞),在体外特定的三维培养条件下培育而成的微型、自组织的三维结构。

来源:其直接来源于肿瘤组织。这一类器官是直接从肿瘤病灶中获取的细胞培养而成,完整保留了原发肿瘤的遗传特性、异质性和组织结构(例如腺体、分层结构等)。

2. 核心性质与功能

IPSC

性质:多能性干细胞。它们本质上并非肿瘤细胞,而是具备分化潜能的“空白”干细胞。

功能:主要功能是分化为特定的、具有功能的细胞类型。在肿瘤研究中,通常需要先将IPSC定向分化为与特定肿瘤起源相关的正常细胞类型(例如,将IPSC分化为肝细胞以研究肝癌),随后可能需要在体外引入致癌突变,或利用源自患者的IPSC来模拟肿瘤的发生和发展过程。此外,IPSC也可被分化为免疫细胞(如T细胞、NK细胞),用于免疫治疗研究。

实体瘤类器官:

性质:肿瘤组织的体外模型。它直接由肿瘤细胞构成,保留了原发肿瘤的基因组、表观遗传特征、细胞异质性(包括肿瘤干细胞)以及部分肿瘤微环境成分(如成纤维细胞)。

功能:直接模拟原发实体瘤。主要用于以下方面

1. 药物敏感性/耐药性测试:快速评估不同化疗药物、靶向药物、免疫治疗药物对该患者肿瘤的效果,指导临床用药。

2. 肿瘤生物学研究:探讨肿瘤的发生、发展、转移机制及其与肿瘤微环境的相互作用。

3. 生物标志物发现:寻找新的诊断或预后标志物。

4. 基因功能研究:利用基因编辑技术在类器官中研究特定基因的功能。

3. 制备过程与时间

IPSC

过程:体细胞采集 -> 重编程 -> IPS细胞系建立与验证 -> 扩增 -> 定向分化成目标细胞类型(可能还需引入突变)。步骤繁多,耗时较长(通常需数月)。

时间:周期极长,建立稳定的分化方案往往需大量前期工作。

实体瘤类器官:

过程:肿瘤组织获取 -> 机械/酶消化解离 -> 细胞接种于特定基质胶 -> 在富含生长因子的培养基中培养 -> 类器官形成与扩增。相对简便直接

时间:建立速度快(通常在2-8周内可获得用于测试的类器官),更契合临床决策的时间窗(尤其适用于药敏测试)。

4. 代表性与保真度

IPSC

优势:

- 可用于研究肿瘤发生的早期事件(从正常细胞到癌变的过程)。

- 研究遗传易感性。

- 生成理论上无限量的“正常”对应细胞用于比较。

- 在再生医学和基因治疗(如修复突变后回输)方面潜力巨大。

局限性:

- 分化过程可能不完美,无法完全模拟体内成熟细胞或肿瘤细胞的所有特性。

- 体外引入突变的过程可能无法完全复制体内肿瘤复杂的基因组变异全景和进化历程。

- 缺乏原生的肿瘤微环境(基质细胞、免疫细胞、ECM等),虽然可与这些细胞共培养构建更复杂模型,但仍属人工构建。

实体瘤类器官:

优势:

- 高度保留原发肿瘤的遗传和表型特征(异质性、关键突变、组织病理结构)。

- 能更直接反映患者个体肿瘤当下的生物学特性,尤其是对药物反应性的预测价值较高。

局限性:

- 无法模拟肿瘤发生过程,只能研究已形成的肿瘤。

- 通常缺乏完整的肿瘤微环境,特别是血管系统和免疫浸润(尽管共培养技术正在发展)。

- 在长期传代培养中也可能发生遗传漂变。

5. 主要应用场景

IPSC

- 疾病建模:专注于遗传病和发育性疾病的模拟。

- 药物筛选与毒性测试:利用分化后的细胞进行药物筛选和毒性评估。

- 再生医学:应用于细胞替代疗法。

- 肿瘤研究:重点探讨肿瘤发生机制、遗传风险,构建带有特定突变的肿瘤模型,以及分化免疫细胞用于肿瘤免疫治疗。

实体瘤类器官:

- 精准肿瘤医学(核心应用):进行个体化药物敏感性/耐药性测试,以指导临床用药决策。

- 肿瘤生物学研究:深入探究肿瘤进展、转移及异质性。

- 药物研发:涉及新药筛选和疗效评估。

- 生物标志物发现与验证:致力于发现和验证新的生物标志物。

6. 复杂度与成本

IPSC:技术复杂度和成本通常较高,涉及重编程、严格的干细胞培养条件、复杂的定向分化方案以及潜在的基因编辑等因素。

实体瘤类器官:技术相对成熟(尽管优化不同癌种的培养方案仍面临挑战),成本相对较低,尤其考虑到其临床转化潜力。此外,自动化平台也在持续发展中。

总结表格

特性

IPSC

实体瘤类器官

本质

诱导多能干细胞(多能性)

肿瘤组织的体外三维模型

来源

患者体细胞(皮肤、血液等,非肿瘤细胞)重编程

患者实体瘤组织(手术/活检)直接分离培养

核心功能

需定向分化为特定细胞类型(正常或病变模型)

直接模拟原发实体肿瘤的特征

制备关键

重编程 + 定向分化

肿瘤组织解离 + 三维培养

时间周期

长(数月)

较短(数周)

核心优势

研究肿瘤发生、遗传风险、无限来源、再生潜力

高度保留患者肿瘤特征、个体化药敏预测、速度快

核心局限

分化保真度、难以完全模拟肿瘤复杂性、缺乏原生微环境

无法模拟发生过程、缺乏完整微环境、遗传漂变可能

主要应用

疾病建模、药物筛选、再生医学、肿瘤发生机制、免疫细胞来源

精准医疗(个体化药敏)、肿瘤生物学、药物研发

复杂度/成本

相对较低

 

简单来说:

IPSC 是一种“返老还童”的健康或患病体细胞,具备转化为各类细胞(包括正常细胞及人工诱导的肿瘤样细胞)的潜力,主要应用于探究疾病根源及开发治疗手段(如分化为正常细胞或免疫细胞)。

实体瘤类器官则是直接从患者肿瘤中“复制粘贴”出的微型肿瘤,主要用于快速评估该特定肿瘤对不同药物的敏感性,从而指导患者的个性化治疗方案。

在肿瘤研究领域,它们是相辅相成的工具IPSC 擅长探讨“为何”及“如何起始”(即病因和机制),而实体瘤类器官则专注于分析“当前状况”及“如何治疗”(即当下状态和药物反应)。

晗澄生物搭载捷方凯瑞技术平台提供一站式类器官解决方案,类器官培养试剂盒、类器官基因编辑服务、类器官构建服务、类器官技术平台搭建服务。

上海晗澄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微信:15502157206

公众号:晗澄生物

 

 

上一页:类器官——超越传统生物医学模型 =下一页:IF 26.8 | 三级淋巴结构在肝内胆管癌中的“双刃剑”效应